跨境電商經歷過傳統(tǒng)展會,傳統(tǒng)大額訂單進出口以及類似amazon, ebay, aliexpress,wish等主流平臺的在線交易。
針對目前火熱的Amazon平臺商家目前普通的認知是怎樣的呢?我是江歡,我覺得里面存在著諸多思想誤區(qū)。
我們和Amazon的關系到底是怎樣的?
這是最根本性的認識問題,很多Amazon賣家認為,amazon是流量源泉,衣食父母。遵守規(guī)則,賬號安全,維護帖子,處理客戶投訴等等,這些普遍認知可以衍生到淘寶,天貓,京東等電商平臺,以及google,百度等搜索引擎。其實也沒錯,唯一的問題是所有這些正確行為的基礎是建立在平臺以及產品這兩點上面的。
我覺得應該把我們對所有商業(yè)行為的認知建立在客戶的基礎上。
The money is in the list!
沒錯,錢在客戶名單里,這是商業(yè)的本質,如果不清晰認識到這點,很多商業(yè)行為只是一個簡單的行為,不能拓展到其他領域和空間。
針對互聯(lián)網平臺有很多說法,比如:流量為王,鏈接為王,內容為王,產品為王,平臺為王等等。其實都不如名單為王靠譜。
Amazon平臺也好,google搜索引擎也好,產品也好,組織架構,供應鏈,人力資源等都是建立在你和客戶的關系基礎上的,都是為了完成客戶夢想的載體而已。
也許你的銷售額都是平臺流量的給予而完成,也許這些客戶都是平臺的客戶,但最終這些客戶在完成交易后才是自己的客戶。沒有自己的客戶以及不重視自己的客戶的商業(yè)都是不牢固的。
所有電商平臺應該只是我們的合作伙伴而已,用最好的產品給自己的客戶帶來價值,平臺流量是對我們這一理念額外的獎賞而已,比如說格力就是對此最好的證明。否則只會淪為線上平臺amazon,ebay,tmall或線下渠道國美,蘇寧等渠道的供貨商而已。
如何維系我們自己品牌與客戶的關系呢?方式有很多種,比較簡單的是社交平臺,電郵,電話,QQ,微信,facebook等。
也許有人會問,為什么要重視這些呢?我自己所有的銷售額都是電商平臺給的呀。
我覺得問題本質是沒有意識到其他社交關系的威力,其實不管是一個QQ賬號或者一個淘寶店,抑或Amazon與facebook的威力都是一樣的,只不過是習慣問題而已。只不過相對而言,電商平臺的天然屬性是買家流量,為交易而生。但是QQ,微信或者Facebook依靠可以依靠與客戶建立的考古客戶關系產生巨大的價值,從銷售額角度而言。
比如一個3000萬粉絲的微博賬號與年銷售額3000W的天貓店的對比。如果3000W粉絲的關系足夠牢固,人群質量足夠給力,可以滿足他們的產品足夠高端,別說3000W,在此基礎上乘以10或更多都是可以做到的,比如邏輯思維不到1000W的粉絲群體。粉絲越多越好嗎?未必。關系越牢固越好。
如何利用facebook或email做好粉絲互動,粉絲轉化呢?以及為什么說所有的精準客戶都是可以免費找到的,粉絲如何充分利用使其價值最大化?為什么說客戶和產品都是廣告?如何產生更多互動等等,歡迎和我交流,我是江歡,微信號是hijianghuan
上面提高的關系包括兩方面的人群,一是潛在或已購買的,二是幫助你銷售的客戶,也就是分銷商吧,維護方法基本都是一樣的。
除了上面提得比較多的amazon和facebook,那么針對在線跨境電商常用的google和youtube又是怎樣的呢?
我對google直觀的想法是,要織網,關鍵詞組合布局才可以簡單快速從中獲取單日上千或過萬的流量,youtube呢,更多是從病毒營銷視頻出發(fā)考慮,一個有“傳染性”的視頻可以讓品牌或網址快速傳播家喻戶曉。當然其最終服務點依然是客戶。
其實不光是youtube,電商平臺,社交網站,搜索引擎,本身都是一個“病毒”基地,找對方法,都可以輕而易舉的快速傳播。此外,圍繞在我們身邊,隨時可以利用的線下的人際口口傳播也是一個不可替代的信息傳播源。
所有的杠桿疊加,傳播機制加上完美的商業(yè)模式,可以快速放大盈利模式,一切達成目的的資源都在眼前,觸手可及。
關于google搜索引擎和youtube視頻網站,以及人際傳播有機會再跟大家聊。
杭州市濱江區(qū)偉業(yè)路3號
業(yè)務熱線(微信同號):18143453325
業(yè)務郵箱:2848414880@qq.com
業(yè)務QQ:2848414880
目標:致力于幫助中國企業(yè)出海淘金
使命:為國內企業(yè)跨境出海提供動力支持
愿景:打造用戶期待和尊重的外貿服務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