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國家發(fā)展對外經濟關系,不僅具有必要性,而且有重要的理論依據。
首先,社會主義國家發(fā)展對外經濟關系,是社會化大生產和市場經濟發(fā)展的客觀要求。
社會主義制度是建立在生產社會化這一物質基礎上的。隨著生產力的發(fā)展,生產社會化程度不斷提高,不僅使國民經濟各部門、各地區(qū)之間建立起日益緊密的聯系,而且必然使國內的經濟同國外的經濟也彼此發(fā)生廣泛、密切的聯系。社會大生產在國際范圍內表現為全球范圍內的國際分工和協作。這種分工和協作關系,隨著科學技術和經濟全球化的發(fā)展,越來越發(fā)達,越來越緊密。社會主義國家進行現代化大生產,離不開國際的交往,這已經是不爭的事實。
市場經濟本質是開放的經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日益發(fā)展,生產力水平的日益提高,要求打破社會經濟制度和國家的界限,把世界市場變成一個統一的大市場。在這個統一的大市場中,各國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比較優(yōu)勢,通過商品交換和資本的流動,獲得本國希望得到的比較利益。社會主義國家利用國際市場發(fā)展經濟,可以節(jié)省社會勞動,獲取先進科學技術和管理經驗,提高經濟效益,發(fā)展和壯大自己。
其次,爭取國際比較利益是發(fā)展對外經濟關系的根本動因,社會主義商品經濟也有這種要求。
國際比較利益是指一個國家提供某種產品和勞務比之提供其它產品和勞務更為有利的特殊能力。這種能力在國際經濟交往中產生相應的經濟效益。在商品經濟條件下,國際比較利益的客觀存在是由商品使用價值的多元性與價值內在尺度的一元性的對立統一運動決定的。與之相適應,國際比較利益有兩種基本存在形態(tài)。
從使用價值形態(tài)看,某種商品在甲國成為剩余產品,而在乙國則可能是緊缺產品,只有通過對外經濟貿易往來,實現使用價值的轉換,才能發(fā)揮使用價值的作用。任何一個國家都不可能擁有本國經濟發(fā)展所需要的全部資源和技術,需要互通有無,調劑余缺。同時,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優(yōu)勢,也有自己的劣勢。這就決定了各國的社會再生產過程,不應該也不可能僅僅限于本國范圍內實現,客觀要求向世界范圍內擴展和延伸。
從價值形態(tài)看,追求價值增殖是發(fā)展對外經濟關系的動因。在國際商品交換中,決定某種商品價值的是u201c世界勞動的平均單位u201d,即所有參加該種商品國際交換的國家所耗費的勞動的平均量。這種由國際間平均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商品價值稱為商品的國際價值。對外貿易是按國際價值進行的。如果一個國家出口商品的國內價值低于國際價值,那么它就可獲得大于本國出口商品價值的價值,從而實現價值增殖。由此決定,由國內價值與國際價值比較而產生的比較利益,就成為發(fā)展對外經濟關系的動因。
第三、經濟全球化是發(fā)展對外經濟關系的客觀載體。
經濟全球化是世界經濟發(fā)展到更高級階段上出現的一種現象,是指經濟資源如商品、資本、勞動力、信息、技術等超越國界在全球范圍內流動、配置、重組的過程,以及在這個過程中世界各國經濟相互融合、相互影響、相互競爭和相互制約的發(fā)展趨勢。
信息技術及其產業(yè)的發(fā)展導致各國經濟活動日益緊密地相互聯系,推動了經濟全球化的發(fā)展。信息技術大幅度降低了運輸、通訊、信息成本,縮短了時空距離,使人與人之間、國與國之間的交往更加便捷,直接推動了國際貿易、跨國投資、國際金融的迅速發(fā)展和科學技術的廣泛擴散與輻射,使整個世界經濟空前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經濟信息化的發(fā)展是要求生產要素超出國家的界限在全球范圍內自由流動,實現經濟資源在全球范圍內的優(yōu)化配置,從而在國與國之間形成一種相互依存、相互融合的經濟聯系。這種聯系在國際經濟活動的各個領域都有具體的表現:
在國際生產領域,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在新技術革命的推動下,國際分工和生產專業(yè)化的程度進一步提高,出現了同一部門內部不同產品的分工、零部件的分工以至工序的分工。與這種新型的國際分工相適應,國家間的經濟聯系更為緊密,這就在客觀上要求生產要素在國際間自由流動。在經濟全球化的推動下,科學技術的國際轉移和擴散的速度大大加快:一方面,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高新技術的發(fā)展,促進了國際間的科學技術合作;另一方面,以發(fā)明專利、許可證、注冊商標權、計算機軟件等為主要內容的技術貿易的迅速發(fā)展,已成為加快科學技術國際轉移的重要渠道。隨著生產經營活動和科學技術的日益國際化,勞動力國際流動的規(guī)模、范圍和領域也日益顯著擴大。
在國際貿易領域,從20世紀50年代初到90年代初,世界出口額年均增長率達10%,大大超過同期世界生產年均5%的增長速度。世界進出口總額在世界生產總額中所占比重已達到1/3以上。這意味著各國對國際市場及國外資源的依賴程度大為增強。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國際貿易已從傳統的商品領域擴展到技術、專利、金融等服務領域。近年來,又出現了電子數據交換、電子商務等便捷報電子化貿易手段,這將對國際貿易產生重要的革命性影響。
在國際投資領域,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國際投資的增長速度已經超過世界生產和國際貿易的增長,其中75%為直接投資。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世界直接投資總額累計已達到2.66萬億美元。國際直接投資的產物u2014u2014跨國公司是推動經濟全球化發(fā)展的重要載體。據聯合國1999年世界投資報告,1998年全球跨國公司共有6萬余家,在全球的分支機構約有50萬家,總資產達13萬億美元,全球年銷售額達11萬億美元,生產總額占世界的1/4,出口總額占世界的1/3??鐕驹谌驊?zhàn)略的基礎上從事生產、銷售活動,必然帶動資本、技術、服務等生產要素在各國之間流動,從而使經濟全球化不斷向深度和廣度發(fā)展。
在國際金融領域,20世紀70年代以后,由于金融創(chuàng)新及境外市場的形成,發(fā)達國家的資本逐步從實物經濟中游離出來,形成了全球性的金融市場。由于世界各國都不同程度地實行了放松管制的金融自由化政策,使得國際資本流量的增長速度遠遠超過了國際貿易的增長速度。到90年代中期,全球資本市場金融資產交易總量,已由1980年的5萬億美元增加到35萬億美元;全球外匯交易與世界貿易額的比率已由80年代初期的10:1上升到90年代中期的60:1,外匯交易的日周轉額達到1.3萬億美元。
綜上所述,在經濟全球化趨勢迅速發(fā)展的今天,國與國之間商品、資本、人員的流動,以及技術的轉移、擴散和信息交流更加迅速、廣泛,世界經濟正在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任何一個國家都不可能脫離其他國家而單獨存在與發(fā)展。在這種情況下,社會主義國家要想取得自身的經濟發(fā)展,就必須實行對外開放,積極參加國際分工和國際競爭。封閉自守、拒絕融入經濟全球化是不可能實現本國經濟發(fā)展的。